知识分子的三层境界是什么?
选自刘浦江:《正视陈寅恪》
《读书》2004年第2期,第91-99页
在九十年代的国学热中,得分最高的就要算是陈寅恪了,陈寅恪崇高的学术地位无可否认。二十世纪有五位历史学家堪称第一流的史学大师,这就是王国维、陈寅恪、陈垣、钱穆、顾颉刚。
陈寅恪何以会卓尔不群,出其类而拔其萃?
周一良先生总结了四条:非凡的天资;深厚的学养;良好的训练;充分的投入。
成功=1%的天赋+99%的汗水,这个公式对陈寅恪来说肯定是不适用的。人们普遍认为,天赋是成就陈寅恪的极重要的因素,单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就让你不得不服。在他中年失明之后,仅仅靠着助手的帮助,能够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这里不只是一个毅力的问题,记忆力的顽强至关重要。
除了天赋超凡,陈寅恪学问的渊博尤其可观。一九一九年,吴宓在哈佛初识陈寅恪,就向朋友宣称:“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寅恪“在汉学上的素养不下钱晓徵(大昕)”的话。钱晓徵何许人也?满清一代三百年,学问家之渊博,当首推钱氏。
而汉学之外,陈寅恪更有丰厚的西学素养。过去人们盛传陈寅恪懂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中外文字,看来并非夸张之辞,从他留学德国期间留下的部分笔记本来看,就涉及藏文等十六种文字,难怪季羡林先生用了“泛滥无涯”四个字来形容他的治学范围。
陈寅恪的学术地位如此崇高,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一九八八年在中山大学举行的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曾就陈寅恪是否可以超越的问题有过一番争论,与会的大多数学者认为陈寅恪是无法超越的。季羡林和邓广铭先生在为《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一书题辞时,也都写的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类的话,作为陈门弟子表达对先生的敬仰,固无不可,但如果要对陈寅恪的学术作一个公道的评判,那就应该取一个正确的视角,既不能斜视,也不能仰视。
△陈寅恪先生
评骘陈寅恪,不能不涉及他的为人。大师有两种,一种是学问和人格都可以为人模范的;另一种呢,作为学者是巨人,作为人是侏儒。陈寅恪属于前一类。尽管他的思想不免保守,观念不免陈腐,然而他的人格却近乎完美。人们最看重的,当然首先是他的特立独行的精神。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曾经这样推许王国维:“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段话也可以用来表彰陈寅恪。陈寅恪的一生以“贬斥势利,尊崇气节”相标榜,经历了百年来的世事纷扰,这种操守显得格外的难能可贵。
△《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说到超越陈寅恪的问题,虽然我不认为没有这种可能性,但是直到今天为止,可能毕竟还没有变成现实。
“有人说,知识分子有三个境界,一是学识,二是见识,三是胆识。”
学识并不难办,只要方向一定,只要充分投入,再不乏聪明,就足够了。不过要是只有学识,哪怕学识再多,终究只是个书呆子。要想有见识,就需要有一个比较自由的社会环境和比较宽容的学术氛围,当整个历史学界都在围绕“五朵金花”做文章的时候,怎么能指望有见识?最难得的是胆识。在严酷的政治环境和令人窒息的学术空气中仍能保持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这就叫胆识。
为什么二十世纪上半叶产生了那么多的大师,而近五十年来的和平环境反倒很难造就出新的学术巨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为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近现代文学研究重磅学者陈平原开设了一门音频课程,以“中国人的精神与命运”为题,谈论二十位现代名家的言行与风采,让诸多有趣味有神采的文人学者,走出专业的小圈子,方便大众思考与借鉴。
陈平原先生师从著名文史学家王瑶,接续五四学人典范。评说章太炎、刘师培,还是辨析胡适、钱穆,大都有独特的发现。有些话题今天很平常,当初却可能是禁忌(如林语堂);有些人物今天很陌生,焉知若干年不会成为热门话题(如张竞生)。
让我们在当下纷乱的环境中,略为停下脚步,思考现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与人生,也顺便清理一下自家跌宕起伏的心情。
主讲人
课程结构
课程大纲
课程亮点
01
名家眼中的近现代文人风貌,
还原立体的中国人精神
鼎鼎大名的他们,内心深处又怎样的光明面与阴暗面?跟随知名学者,打破标签化认知,在政治与学术的成就之外,真正读懂他们的价值。
02
从文学和学术著作的解读,
直抵思想的来龙去脉
他们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的进程,他们有着卓越的文学/学术成就。我们为你解读他们的作品,透视他们在时代中的处境,探究其思想的来源和去向。
03
20位人物+N种启发,
让你在这个时代不再迷茫
精选20位近现代名人,他们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趣味和人格魅力,为处在变化中的年轻人提供N种突破平庸的思考路径与借鉴样本。
👇打卡全部章节还可获赠陈平原著作
《当年游侠人—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
扫描图中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陈平原·中国人的精神与命运》